政策法规

交通部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目标(2001-11-19)

来源:发布时间:2005-02-02浏览量:432

    交通部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目标
    日前,交通部制订了《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三阶段战略目标》,以下简称《目标》,以用于指导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港航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交通部经研究提出了《目标》。
    《目标》共分三部分。一是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现状的评价。《目标》认为:目前,公路、水路交通全面紧张和“瓶颈”制约状况已得到缓解;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和装备技术标准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区间差距加大;交通安全问题严重;发展仍是公路、水路交通的主要任务。
    二是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及其主要标志。第一阶段,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紧张和制约状况要实现全面改善,其主要标志是:主要运输通道和港站枢纽的综合服务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公路略。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集装箱港口体系;建成大型专业矿石、原油接卸码头以适应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建成长江口、珠江口深水出海航道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长江、珠江干线通航条件明显改善。
    第二阶段,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达到基本适应,其主要标志是: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会对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构成新的制约,储备能力和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公路略。功能完善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区域性港口综合物流中心基本形成;规划的内河水运主通道全部建成。
    第三阶段,到204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标志是:基础设施网络已全部建成,技术等级与构成已经充分满足运输发展的需要,量与质达到优化。大幅度扩充基础设施已无必要,运输与经济均衡发展,重点转向维护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衔接性。构筑起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智能化、安全与环境最优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是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包括2010年实现全面改善;2020年实现基本适应;204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注:有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第三部分发表如下。

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部分发展三阶段的主要目标
1. 2010年实现全面改善
    总体目标: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加、结构明显合理、质量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体系,行业科技进步和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地区间交通发展差距缩小,公路、水路交通得到全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公路部分略
——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沿海港口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1。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22亿吨,深水泊位达到900个,其中3万吨级以上的泊位占35%左右。完成长江口、珠江口出海深水航道和沿海主要港口进出港航道治理工程。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00万TEU,五大主要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进入世界前20名。集装箱枢纽港适应国际干线航线船舶挂靠要求,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及全程运输实时追踪,逐步形成物流中心。远洋集装箱直达率超过80%。
——进口原油、铁矿石接卸码头80%以上适应大型船舶运输需要,与日本和远东原油进口国家目前水平相当。
——1 000人以上岛屿的进出岛交通问题得到解决。——70%的内河水运主通道达到规划标准,其中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万公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化航道网,红水河恢复全线通航。在长江、珠江三角洲及其干流全面推进船舶标准化、系列化。
——救助系统实现待命船舶全新配置,救助直升飞机数量达到满足初步建成立体搜救系统的需要。海事系统巡逻船实现性能上的“快、高、新”、结构上的“大、中、小”。重要海区配备的轻便型直升飞机和固定翼飞机,可使快速反应能力有较大提高,50海里内船舶应急到达时间不大于3小时。
2. 2020年实现基本适应
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并完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实现海运强国战略,基本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与国际接轨的公路、水路交通市场体系,初步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东部地区的公路、沿海港口与内河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公路部分略。
——建成功能完善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挥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8亿吨,沿海港口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15,深水泊位达到1100个,其中3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占40%左右。拥有可持续发展的陆域空间和深水资源,应变能力和潜力储备大大增强,港口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主枢纽港服务功能完善,沿海主要港口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或国际性物流中心。
——特种专业化运输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多式联运冷藏链,实现我国鲜活、易腐等货物的时效运输;实现易燃、易爆、腐蚀性强及放射性物资等危险货物专业化运输。
——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智能、专业化货运系统。
——内河水运主通道的规划目标全面实现,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0公里,五级以上航道达到35000公里。嘉陵江、汉江全线渠化,珠江水系上游建成南、中、北三线出海通道。
——内河船舶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平均吨位较2000年提高4倍,运输成本明显降低。
——内河港口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主要港口具有装卸、仓储、商贸等功能,基本成为区域物流中心。
——水上安全支持保障系统形成完善的立体搜救系统,200海里内国际航线和石油钻井平台等均纳入监管范围,搜救型直升机和巡视型飞机数量可基本适应需要,全国布局基本完成,VTS覆盖全国沿海水域,整体水平达到21世纪初期国际先进水平。
3. 204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总体目标:形成高效、经济、快捷、安全的国内运输网络及国际大通道,与其它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智能化、安全与环境最优化,使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支撑和先导作用。
具体目标是:
——公路部分略。
——港口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2。港口深水泊位和大宗散货、集装箱、特种货物运输满足柔性化发展的需要。
——内河三级以上航道达到25000公里,实现主要水系沟通、干支直达、区域成网,内河航运的优势充分体现。
——能够满足旅客个性化的出行需要。
——与现代综合物流有机融合。